光伏设备:繁华之后 可持续性存分歧

2023年,A股9家光伏加工设备公司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;截至2023年年末,9家光伏加工设备公司的合同负债均处于历史最高点,为短期内的经营业绩带来支撑;中长期看,光伏加工设备高增长的可持续性是评估行业价值的关键所在。

2023年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216.88GW,同比增长148%;光伏制造环节全年累计投资超过7000亿元,双双创下历史新高。

受投资规模增长带动,2023年,A股9家光伏加工设备公司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,其中8家公司实现净利润两位数以上增长。

作为收入确认的先行指标,截至2023年年末,A股光伏加工设备公司的合同负债大多实现了一倍以上的同比增长,为短期内的经营业绩带来支撑。而从中长期看,光伏加工设备高增长的可持续性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。

业绩新高

根据年报,2023年,捷佳伟创实现营业收入87.33亿元,同比增长45.43%,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6.36亿元,同比增长56.04%。同期,奥特维实现营业收入63.02亿元,同比增长78.05%,实现归母净利润12.56亿元,同比增长76.2%。

2023年,连城数控、京山轻机、迈为股份三家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0.02亿元、72.14亿元和80.86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62.3%、48.2%和94.99%;三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.81亿元、3.37亿元和8.75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48.69%、11.45%和6.03%;

东财Choice数据显示,2023年,A股9家光伏加工设备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均创下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。同时,作为设备公司收入的先行指标,2023年,A股光伏加工设备公司的合同负债几乎都实现了一倍以上的高速增长。

根据年报,截至2023年年末,捷佳伟创合同负债账面金额约为181.11亿元,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122.99亿元,同比增长211.61%。同期,奥特维期末合同负债账面余额39.07亿元,同比增长97.32%;连城数控、京山轻机和迈为股份合同负债期末余额分别为27.3亿元、36.93亿元和84.55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131.36%、124.64%和96.35%。

同时,从收入占比看,光伏加工设备公司合同负债占营业收入比重也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,尤其是2023年的增长幅度更为显著明显,为设备公司短期内的业绩增长带来支撑。

根据年报,2021-2023年,捷佳伟创合同负债账面金额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4.28%、96.79%和207.39%,呈现逐年增长趋势。同期,奥特维合同负债账面金额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5.79%、55.93%和61.99%;迈为股份分别为77.71%、103.81%和104.52%;连城数控分别为16.13%、31.28%和45.35%;京山轻机分别为32.53%、33.77%和51.19%。

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一季度,部分光伏加工设备公司继续保持了增长的态势。

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,捷佳伟创、连城数控以及迈为股份3家公司的合同负债账面余额分别为182.03亿元、28.09亿元和88.9亿元,分别较2023年年末增长0.51%、2.89%和5.14%。

增速或放缓 细分有成长

2023年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再创新高。调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(Bloomberg NEF)数据显示,2023年,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444GW,同比增长76.2%。其中,中国国内市场表现优异,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达到216.88GW,同比增速高达 148.12%,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新增装机。

光伏行业需求的高速增长,带动光伏产业投资规模持续上升。数据显示,2020-2023年,中国光伏制造环节的总投资规模超过3万亿元。其中,2023年,光伏制造环节总投资近7000亿元。

与经营业绩相对,2023年,光伏设备公司在二级市场整体呈现出下滑趋势。数据显示,

2023年年初以来,迈为股份总市值由726.13亿元降至327.52亿元,区间跌幅达54.89%;捷佳伟创总市值由396.04亿元降至237.82亿元,区间跌幅达到39.95%;奥特维、京山轻机区间跌幅也分别达到35.79%和18.85%。

分析来看,光伏行业高增长的可持续性是当下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。彭博新能源财经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,展望后续发展,2023年的爆发式增速可持续性有限。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,2024-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分别为574GW和627GW,分别同比增长29.28%和9.23%,整体增速有所放缓。

中信建投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,受产能扩张,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,从2023年开始,机构对光伏行业逐步低配。

但也有观点认为,尽管光伏装机增速将有所放缓,未来市场体量仍十分可观。广发证券就在研究报告中指出,考虑到基数庞大,在光伏装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依然能够释放客观的新增市场空间。

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此前发布的《全球能源部门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》,到2050年,全球超90%的重工业实现低排放,超85%的建筑实现零碳,近70%发电量来自光伏和风电。为此,IEA认为,未来十年光伏和风能将迅速扩张。其中,在2030年之前,全球光伏、风电的每年新增装机将分别达630GW和390GW,较2020年纪录水平分别增长约四倍、三倍。

同时,相较于目前以多晶硅、单晶硅为代表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主流电池技术路线,新型光伏电池技术的应用有望推动行业形成新的需求空间。

以钙钛矿技术为例。近年来,钙钛矿电池凭借其高效率、低成本、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,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高效率低成本光伏技术之一,在未来的光伏发电技术中将占据重要的地位。

数据显示,目前,晶硅电池理论上的光电转化极值为29.4%,实验室环境中最高能达到26.7%,已逐步逼近效率天花板;在技术改进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小的趋势下,需要新的技术路线,突破效率极值。

钙钛矿电池以钙钛矿结构材料作为吸光材料,属于第三代高效薄膜电池,拥有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理论极值。

东海证券认为,光伏新增装机高速增长叠加钙钛矿电池渗透率提升,有望带动钙钛矿设备端和材料端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。从新技术业绩放量顺序来看,设备厂商将最先收益,其中激光、涂布、镀膜等核心设备供应商,发展空间更具弹性。预计到2030年,预计全球钙钛矿设备新增市场空间将达322亿元。

根据东海证券测算,目前主流晶硅组件四个环节的单GW投资规模合计需要约10亿元;钙钛矿50MW中试线投资额则在1亿-1.5 亿元,120MW产线投资额在2亿元左右;当钙钛矿电池达到量产成熟度之后,其单GW产能投资额将进一步下探至5亿元,仅为晶硅电池投资额的二分之一。

同时,从经济性考虑,钙钛矿组件工艺流程简短。根据上市公司披露,目前,传统晶硅电池组件要经历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四个生产环节,整个生产流程需耗时三天以上,而钙钛矿组件的生产可于同一个工厂内的流水线内集中完成,从玻璃、靶材、化工原料进入到组件成型仅需要45分钟,大大缩短制程耗时。

出海空间广阔

2023年,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整体呈“量增价减”态势。其中,硅片、电池片和光伏组件的出口量分别达到70.3GW、39.3GW和211.7GW,同比分别增长93.6%、65.5%和37.9%,但光伏组件出口总额484.8亿美元,同比下降5.4%。

分区域看,欧洲与美国仍是目前海外光伏新增装机量的主要需求来源。数据显示,近年来,欧洲市场年度光伏新增装机量从2020年的21.19GW增长到2022年39.15GW,年均增速较为平稳,平均增速接近40%;2023年,欧盟地区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56GW,同比增长43.04%。

美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在经历2022年的小幅下滑后,也在2023年创下历史新高。数据显示,2023年,美国新增光伏装机量为29.25GW,同比增长41.7%。

广发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,通过欧洲与美国的需求走势可以判断,海外光伏装机需求目标明确,未来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,明确的成长空间为中国光伏设备出海提供了良好基础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